发布日期:2017-01-02点击量:9647
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(“新三板”)将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制度体系,真正由中关村园区的股份转让试点蜕变为全国性的场外市场。熟悉这一制度体系的人士告诉《第一财经日报》,监管层希望将“新三板”打造成拟上市公司的“练兵场”,这与业界有关“预备板”的建议不谋而合。
“新三板”公司总经理谢庚上周五在重庆说,将在年底前对外公开“新三板”的市场制度。华泰证券的报告认为,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将包括股东人数突破200人“红线”、降低最低交易基数、允许个人投资者进入等。但从监管官员的公开讲话来看,“新三板”将是一个以机构为主的市场,个人投资者的门槛将会比较高,应该不会涵盖中小投资者。
由于没有财务门槛,没有实质性的审核,“新三板”对企业的包容性远远胜过主板和创业板。但在另一方面,它也对投资者识别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因此要用“新三板”疏解当前主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压力,就必须实行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,促进投融资双方力量的平衡,在更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定价博弈。
高企的投资者门槛或许对想圈钱的企业不是好事情,但是“新三板”仍然有富于吸引力的一面。那些治理透明、成长性好的公司,通过在“新三板”挂牌交易和信息披露,将更易于获得投资者的认可,从而为上市打下坚实基础。
“转板”实质是“规则趋同”
在北京的PE圈子里,今年以来一直热衷谈论所谓“新三板”基金。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已经进入冰封期,PE退出渠道受阻,于是不少人希望“新三板”能成为新的乐土,甚至复制2009年创业板的奇迹。
但是,“新三板”对个人投资者的高门槛,无疑将把绝大多数的中小个人投资者挡在门外。在这里挂牌的公司,面对的将是博弈能力更强的高净值个人,以及机构投资者。
“现在‘新三板’股权的价格也不便宜,如果‘新三板’今后的流动性还是不好的话,想在挂牌以后减持套现并不容易。”位于中关村的一家PE机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。
2009年创业板推出后,一大批创业板公司在一级市场高价发行,而上市前投资这些上市公司的机构,则可以在锁定期满之后高价套现。这被称作创业板的“制度性红利”。
“大家可能还是把希望寄托于转板。”上述PE人士说。
但是在多位熟悉“新三板”制度设计的人士看来,所谓“转板机制”是业界和舆论比较片面的提法,实际上“新三板”并没有正式的关于“转板”的制度设计。
这些人士告诉本报记者,监管层强调更多的是规则的趋同和衔接。比如主板和创业板市场未来也将逐步淡化对盈利的审核,着重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。而“新三板”市场本身并无盈利要求,但是对信息披露、公平交易方面的要求与主板市场并无差别。
“从制度衔接的意义上说,‘新三板’挂牌公司相对于其他大多数非上市股份公司而言,在公司治理和对市场规则的适应性方面,应该是更完善的,也更接近于上市公司的要求。因此它们在未来上市过程中也将更顺利。”上述人士说。
另外,转板机制如果片面理解,很有可能变成一种不公平的区别对待。因为上市的规则是普适性的,不可能厚此薄彼,对某一个特殊群体网开一面。
市场认同需要时间
一些券商人士对于“新三板”较高的投资者门槛持保留意见,因为它客观上降低了市场的吸引力。目前在上市排队中的企业要分流一部分到“新三板”,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。
北京一家券商的新三板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新三板”以中关村园区的企业为主,扩大试点后也仅有四个园区。挂牌企业的规模都很小,交易不活跃,融资功能也不发达。因此那些冲击创业板的企业可能未必愿意来“新三板”挂牌。
但是如果股票市场持续低迷,发行窗口长期看难以开启的话,“新三板”就值得考虑了。但这显然仍然需要一段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