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17-01-02点击量:739
两个月内再造一家公司,甚至只需更短时间。这是并购的魅力。
创业板天生胃口小,却带着深深的并购基因。据理财周报统计,创业板开板以来,累计151家公司出现股权并购。
五门八花的融资项目,归根到底是横向扩张以及上下游整合。迅速占领市场份额,是公司马不停蹄并购的最大驱动力。超募资金,也在一定程度助长了并购冲动。
值得注意的是,激进并购背后,其实是创业板增长乏力,亟需寻找新的盈利点所致。另一方面,风险也在财务报表中不断累积。截至今年中报,发生并购的151家创业板公司中,58家上市当年业绩变脸,61家今年上半年业绩下滑。
嗅觉敏锐的投行也开始悄然布局。
151家创业板公司抢食218亿并购
“并购可以让我们迅速占领市场。”这是多位董秘谈得最多的一个并购理由。
“对收购方来说,经济形势变化大,如果自己建项目,周期长,直接收购的话,快很多,风险也小很多。而且,很多横向并购的同时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。”国信证券并购业务部负责人李波说。
据业内人士统计,目前创业板并购主要有3种方向。一是上下游整合,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金亚科技收购哈佛国际。金亚国际拥有数字电视系统前端到终端所有相关产品,哈佛国际则拥有遍及英国、澳大利亚的销售渠道。
第二种常见方式是产品线上的横向扩张。例如华谊兄弟。靠电影闯出天下的华谊兄弟,通过收购方式涉足电视剧制作。第三种是复制性并购,常出现在医药行业,以连锁店的形式迅速膨胀。
值得注意的是,高管熟悉资本运作,公司往往更容易出现并购行为。
例如利欧股份,董秘张旭波曾任广发证券投行部高级经理、中银国际投行部副总裁。张于2006年8月开始担任利欧股份董秘职务。2007年底,利欧股份则开始收购浙江大农实业公司,2011年连续收购长沙天鹅、无锡锡泵、大连华能三家公司。
另外,创业板公司规模小的特点也催发了并购潮。
“目前的创业板公司主要分为两类,一类是技术创新型,另一类是模式创新型。其中技术创新型占大部分,但技术创新型公司一般都规模偏小。”上述负责并购业务的投行人士介绍。
创业板公司天性不足,退市机制警钟敲响,并购成为不少公司避免沦成壳甚至披星戴帽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从收购标的看,被收购的普遍是非上市公司,这些公司也存在买卖需求。
“经济形势不够好,民营企业融资困难,银行贷款也很难。之前券商寄予厚望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不多,现在基本处于暂停阶段。融资状况没有什么根本性改变。”分析人士称。
据理财周报统计,截至今年9月17日,创业板2009年重启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里,一共有151家公司出现并购事件。机械设备、信息服务、医药生物成为并购最频繁的三大领域,分别出现33家、30家、20家。并购事件超过10家的还有信息设备、化工、电子三个行业。
“规模扩张依然是创业板公司并购驱动力,垄断程度不高的行业还有很多并购机会。”上述负责并购业务的投行人士认为。
医药公司未来两年并购井喷
“我们公司每年都制定一个计划,有合适的标的就考虑去收购。”爱尔眼科董秘办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。
从上市之初的19家连锁医药,膨胀成为一个拥有40家医院,覆盖全国21个主要省及直辖市的爱尔医药王国,爱尔眼科不但成为医药行业的“并购王”,先后13次的并购更是刷新了创业板的并购纪录。
作为第一批上市的创业板公司,5.42亿元超募资金撑起了爱尔眼科扩张的腰杆子。“我们也会有一些自有资金进行投资。”上述董秘办人士说,“我们一般选择当地做得比较好,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企业,这样可以缩短盈利周期,而且减少市场拓展费用。”
热衷于并购且经营得风生水起的,还有医疗器械子行业。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细分龙头乐普医疗,连续5次收购行为,不断填补公司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多个重要产品空白。
“医药企业多、小、散的特点,在医疗器械细分市场更严重,并购是提升市场份额的最直接途径。”一业内人士说。
长期跟踪医药行业分析人员表示,医药行业的标的不好找,因为医药行业分得非常细。“跟公司主营业务关联度比较大或者整体定位相匹配,同时价格合适的,十分难找。”该分析人员说,不同药物的药性、品种、销售渠道等,都可能成为影响收购的因素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初出台的《医药工业“十二五”规划》中,明确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,目标是提高产业集中度,力争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%以上。
业内人士称,这意味着,今明两年医药产业界的整合会相对更集中。对医药生产企业来说,新版GMP标准的实施,将推动未来几年医药业进入并购高潮期。
“如果仅仅依靠创业板公司内生性成长,最多只有20%-30%的幅度,因此,必须借助并购进行外延式扩张,这是创业板医药小公司高成长的必由之路,只有这样才能支撑目前的高市盈率。”上述分析师表示。
信息类:蓝色光标2年11次
并购大跃进
此外,151家有收购行为的创业板公司中,30家属信息服务行业,占比为1/5。
“信息服务行业本身属于轻资产行业,手上资金充足。尤其是前期上市的公司,手上有大量超募资金,以收购方式扩张最快。”一名信息服务行业分析师表示。
“公关第一股”蓝色光标便是典型。自2010年2月上市以来,蓝色光标以平均每2.8个月收购一家公司(资产)的速度,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,花了9.53亿,收购了11家公司(资产)。今年8月,蓝色光标再度公告将继续进行资产重组并停牌,这很可能是它的第12次收购。今年上半年,此前并购贡献的业绩已达到42%,逼近一半。
像蓝色光标这样内增乏力,转而外向扩张的公司,并不少见。大手笔高额扩张并未带来相应回报。因并购的广告行业毛利低于其公关主业,扩张后,蓝色光标销售毛利率不断降低,从之前的58.72%一连降至37.99%。
而且,蓝色光标账面资金量直线减少。2010年3月末,蓝色光标手中尚有6.94亿,随后频频出手收购,至今年六月底只剩3.68亿资金,并多了1亿短期借款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6月底,蓝色光标有应付账款3.43亿,比去年底增长51%。其他应付款2.01亿,比去年底增长1.23亿,主要是尚未支付的股权收购款增加所致。也就是说,蓝色光标9.53亿总收购款中,相当部分并购款项并未真正支付出去,账面资金却一路下滑。
“不排除存在公司通过设立并购项目这个名目,将募集资金套出的可能性。这个从实际操作层面并不难。”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会计人士透露。
而大富科技的收购,则被业内视为经典之作。4月18日,大富科技宣布收购康普中国子公司深圳弗雷;4月25日,大富科技又一鼓作气与美国波尔威签署战略协议,购买其苏州子公司资产。
这两家外资公司来头不小。作为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部分之一,射频领域原有6位外资巨头,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增长趋缓的惨烈淘汰战中,仅有两家幸存:一家叫康普(CommScope),另一家叫波尔威(Powerwave)。大富科技收购的,正是他们在中国的资产。
“今年我们进行了几次并购,每个并购的初衷都不同,大部分是收购同行的公司,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大客户,收购前相互比较了解,康普不是同行,我们看中的是这家公司在欧美市场的渠道和市场。”大富科技董秘刘伟表示。
创业板并购面临三重障碍
投行紧急布局
尽管如此,相对主板和中小板公司并购而言,创业板并购市场仍然稚嫩。
“从并购审核程序上讲,创业板和主板、中小板相比,没有任何不同。目前的并购重组还是集中在主板和中小板,主板中小板体量和资源更大,管理层更有把握控制住被收购公司。”国信证券并购业务部负责人李波表示。
对投行人士而言,创业板并购业务只是“看上去很美”。
“想做大,但要做起来,感觉并不容易。我们现在大多数在做一些买壳卖壳的业务。”上海一家大型投行并购业务负责人无奈地表示。
综合而言,原因有三。一是并购时间过程,审批程序过于繁冗。“一个项目等一年很正常,有些甚至要等两年。虽然证监会说要提高并购重组效率,简化审核程序,但到现在还没有太多改变。”深圳一位投行并购人士抱怨。
二是收费方面不规范,没有标准,且普遍偏低。按前述并购业务负责人的说法,“并购收费不像IPO,会里有个收费指导,比如之前IPO是按募集资金3%左右收费,但并购没有,我们只能一个个去谈,不同项目收费差异很大。”
三是商业诚信环境缺失,上市公司本身对被收购企业有比较大的不信任感,排斥并购。
“我曾经和一个创业板公司老板聊过,他手上有十几个亿现金,但他就是不愿意拿去并购。他说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很有信心,对行业理解很透,担心被骗,他觉得我自己做好就够了,何必去收购不如自己的同行?”李波对此印象深刻。这其实也代表了相当部分创业板公司老板们的真实想法。
但没有人否认,这将是另一个新战场。“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,把国信200多家进入持续督导的IPO项目按行业进行分类研究,整合资源,从中发展一些并购客户。主动推动上市公司的需求,把行业内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对接起来。”李波告诉理财周报记者。
目前,并购重组业务做得最好的是华泰联合、广发证券和海通证券。
据悉,华泰联合并购方面有着良好的政府人脉关系,此外,激励机制非常到位。“赚的80%都用于员工激励,虽然公司没怎么赚,但业务真的做上去了。”而海通证券则得益于上海市国资委并购整合,上海大量的国资并购整合均由本地最大券商海通证券包揽。